Tuesday, January 20, 2009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元,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杯!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Tuesday, June 29, 2004

孝經

開宗明義章第一(節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節錄)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和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節錄)



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





聖治章第九(節錄)



子曰:天地之性,惟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謂之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節錄)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節錄)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慼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禮記.大學

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臺是皆以脩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禮記.學記

學 記



發 慮 憲 . 求 善 良 . 足 以 諛 聞 . 不 足 以 動 眾 . 就 賢 體 遠. 足 以 動 眾 . 未

足 以 化 民 . 君 子 如 欲 化 民 成 俗 . 其 必 由 學 乎 .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人 不 學 . 不 知 道 . 是 故 古 之 王 者 .建 國 君 民 . 教 學

為 先 . 兌 命 曰 . 念 終 始 典 于 學 . 其 此 之 謂 乎 .



雖 有 嘉 肴 . 弗 食 . 不 知 其 旨 也 . 雖 有 至 道 . 弗 學 . 不知 其 善 也 . 是 故

學 然 後 知 不 足 . 教 然 後 知 困 . 知 不 足 . 然 後 能 自 反 也知 困 . 然 後 能 自 強 也 . 故 曰 . 教 學 相 長 也 . 兌 命 曰 . 學學 半 . 其 此 之 謂 乎 .



古 之 教 者 . 家 有 塾 . 黨 有 庠 . 術 有 序 . 國 有 學 . 比 年入 學 . 中 年 考 校

. 一 年 視 離 經 辨 志 . 三 年 視 敬 業 樂 群 . 五 年 視 博 習 親師 . 七 年 視 論 學

取 友 . 謂 之 小 成 . 九 年 知 類 通 達 . 強 立 而 不 反 . 謂 之大 成 . 夫 然 後 足

以 化 民 易 俗 . 近 者 說 服 . 而 遠 者 懷 之 . 此 大 學 之 道 也. 記 曰 . 蛾 子 時

術 之 . 其 此 之 謂 乎 .



大 學 始 教 . 皮 弁 祭 菜 . 示 敬 道 也 . 宵 雅 肄 三 . 官 其 始也 . 入 學 鼓 篋 .

孫 其 業 也 . 夏 楚 二 物 . 收 其 威 也 . 未 卜 禘 . 不 視 學 .游 其 志 也 . 時 觀

而 弗 語 . 存 其 心 也 . 幼 者 聽 而 弗 問 . 學 不 躐 等 也 . 此七 者 . 教 之 大 倫

也 . 記 曰 . 凡 學 . 官 先 事 . 士 先 志 . 其 此 之 謂 乎 .



大 學 之 教 也 . 時 教 必 有 正 業 . 退 息 必 有 居 學 . 不 學 操縵 . 不 能 安 弦 .

不 學 博 依 . 不 能 安 詩 . 不 學 雜 服 . 不 能 安 禮 . 不 興 其藝 . 不 能 樂 學 .

故 君 子 之 於 學 也 . 藏 焉 脩 焉 . 息 焉 遊 焉 . 夫 然 故 . 安其 學 而 親 其 師 .

樂 其 友 而 信 其 道 . 是 以 雖 離 師 輔 而 不 反 . 兌 命 曰 . 敬孫 務 時 敏 . 厥 脩

乃 來 . 其 此 之 謂 乎 .



今 之 教 者 . 呻 其 佔 畢 . 多 其 訊 . 言 及 于 數 . 進 而 不 顧其 安 . 使 人 不 由

其 誠 . 教 人 不 盡 其 材 . 其 施 之 也 悖 . 其 求 之 也 佛 . 夫然 故 . 隱 其 學 而

疾 其 師 . 苦 其 難 而 不 知 其 益 也 . 雖 終 其 業 . 其 去 之 必速 . 教 之 不 刑 .

其 此 之 由 乎 .



大 學 之 法 . 禁 於 未 發 之 謂 豫 . 當 其 可 之 謂 時 . 不 陵 節而 施 之 謂 孫 . 相

觀 而 善 之 謂 摩 . 此 四 者 . 教 之 所 由 興 也 .



發 然 後 禁 . 則 扞 格 而 不 勝 . 時 過 然 後 學 . 則 勤 苦 而 難成 . 雜 施 而 不 孫

. 則 壞 亂 而 不 脩 . 獨 學 而 無 友 . 則 孤 陋 而 寡 聞 . 燕 朋逆 其 師 . 燕 辟 廢

其 學 . 此 六 者 . 教 之 所 由 廢 也 .



君 子 既 知 教 之 所 由 興 . 又 知 教 之 所 由 廢 . 然 後 可 以 為人 師 也 . 故 君 子

之 教 喻 也 . 道 而 弗 牽 . 強 而 弗 抑 . 開 而 弗 達 . 道 而 弗牽 則 和 . 強 而 弗

抑 則 易 . 開 而 弗 達 則 思 . 和 易 以 思 . 可 謂 善 喻 矣 .



學 者 有 四 失 . 教 者 必 知 之 . 人 之 學 也 . 或 失 則 多 . 或失 則 寡 . 或 失 則

易 . 或 失 則 止 . 此 四 者 . 心 之 莫 同 也 . 知 其 心 . 然 後能 救 其 失 也 . 教

也 者 . 長 善 而 救 其 失 者 也 .



善 歌 者 . 使 人 繼 其 聲 . 善 教 者 . 使 人 繼 其 志 . 其 言 也約 而 達 . 微 而 臧

. 罕 譬 而 喻 . 可 謂 繼 志 矣 .



君 子 知 至 學 之 難 易 . 而 知 其 美 惡 . 然 後 能 博 喻 . 能 博喻 . 然 後 能 為 師

. 能 為 師 . 然 後 能 為 長 . 能 為 長 . 然 後 能 為 君 . 故 師也 者 . 所 以 學 為

君 也 . 是 故 擇 師 不 可 不 慎 也 . 記 曰 . 三 王 四 代 唯 其 師. 此 之 謂 乎 .



凡 學 之 道 . 嚴 師 為 難 . 師 嚴 然 後 道 尊 . 道 尊 . 然 後 民知 敬 學 . 是 故 君 之 所 不 臣 於 其 臣 者 二 . 當 其 為 尸 . 則 弗臣 也 . 當 其 為 師 . 則 弗 臣 也 . 大 學 之 禮 . 雖 詔 於 天 子 .無 北 面 . 所 以 尊 師 也 .



善 學 者 . 師 逸 而 功 倍 . 又 從 而 庸 之 . 不 善 學 者 . 師 勤而 功 半 . 又 從 而

怨 之 . 善 問 者 如 攻 堅 木 . 先 其 易 者 . 後 其 節 目 . 及 其久 也 . 相 說 以 解

. 不 善 問 者 反 此 . 善 待 問 者 如 撞 鐘 . 叩 之 以 小 者 則 小鳴 . 叩 之 以 大 者

則 大 鳴 . 待 其 從 容 . 然 後 盡 其 聲 . 不 善 荅 問 者 反 此 .此 皆 進 學 之 道 也





記 問 之 學 . 不 足 以 為 人 師 . 必 也 其 聽 語 乎 . 力 不 能 問. 然 後 語 之 . 語

之 而 不 知 . 雖 舍 之 可 也 . 良 冶 之 子 . 必 學 為 裘 . 良 弓之 子 . 必 學 為 箕

. 始 駕 馬 者 反 之 . 車 在 馬 前 . 君 子 察 於 此 三 者 . 可 以有 志 於 學 矣 .



古 之 學 者 . 比 物 醜 類 . 鼓 無 當 於 五 聲 . 五 聲 弗 得 不 和. 水 無 當 於 五 色

. 五 色 弗 得 不 章 . 學 無 當 於 五 官 . 五 官 弗 得 不 治 . 師無 當 於 五 服 . 五

服 弗 得 不 親 .



君 子 曰 . 大 德 不 官 . 大 道 不 器 . 大 信 不 約 . 大 時 不 齊. 察 於 此 四 者 .

可 以 有 志 於 學 矣 . 三 王 之 祭 川 也 . 皆 先 河 而 後 海 . 或源 也 . 或 委 也 .

此 之 謂 務 本 .



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歸園田居五首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桃花源詩并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屬;阡陌交通,雞犬



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處誌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醉翁亭記 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正氣歌並序  文天祥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礡,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首句 敘人(故人) 敘事(西辭)近記所辭之地(黃鶴樓)次句敘時(三月)敘景(煙花)遠想所遊之鄉(下揚州)先寫被送的故人,敘事平易自然,點明題意,並為末二句蓄勢。



黃鶴樓為古跡勝地,「西辭」黃鶴樓,則可知「揚州」方位在東。黃鶴樓又和仙人乘鶴而去的傳說相關,暗含離別之意,也引發對孟浩然高逸品格之聯想。



黃鶴樓 崔顥 (with English Translation)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唐詩英譯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Cui Hao





Where long ago a yellow crane bore a sage to heaven,

Nothing is left now but the Yellow Crane Terrace.

The yellow crane never revisited earth,

And white clouds are flying without him for ever.

...Every tree in Hanyang becomes clear in the water,

And Parrot Island is a nest of sweet grasses;

But I look toward home, and twilight grows dark

With a mist of grief on the river waves.



滕 王 閣 序 王 勃

豫 章 故 郡 , 洪 都 新 府 。 星 分 翼 軫 , 地 接 衡 廬 。 襟 三 江 而 帶 五 湖 , 控 蠻 荊 而 引 甌 越 。 物 華 天 寶 , 龍 光 射 牛 斗 之 墟 ; 人 傑 地 靈 , 徐 孺 下 陳 蕃 之 榻 。 雄 州 霧 列 , 俊 彩 星 馳 。 臺 隍 枕 夷 夏 之 交 , 賓 主 盡 東 南 之 美 。 都 督 閻 公 之 雅 望 , 棨 戟 遙 臨 ; 宇 文 新 州 之 懿 範 , 襜 帷 暫 駐 。 十 旬 休 暇 , 勝 友 如 雲 。 千 里 逢 迎 , 高 朋 滿 座 。 騰 蛟 起 鳳 , 孟 學 士 之 詞 宗 ; 紫 電 青 霜 , 王 將 軍 之 武 庫 。 家 君 作 宰 , 路 出 名 區 。 童 子 何 知 , 躬 逢 勝 餞 。



時 維 九 月 , 序 屬 三 秋 。 潦 水 盡 而 寒 潭 清 , 煙 光 凝 而 暮 山 紫 。 儼 驂 騑 於 上 路 , 訪 風 景 於 崇 阿 。 臨 帝 子 之 長 洲 , 得 仙 人 之 舊 館 。 層 巒 聳 翠 , 上 出 重 霄 ; 飛 閣 流 丹 , 下 臨 無 地 。 鶴 汀 鳧 渚 , 窮 島 嶼 之 縈 迴 ; 桂 殿 蘭 宮 , 即 岡 巒 之 體 勢 。



披 繡 闥 , 俯 雕 甍 。 山 原 曠 其 盈 視 , 川 澤 紆 其 駭 矚 。 閭 閻 撲 地 , 鐘 鳴 鼎 食 之 家 ; 舸 艦 迷 津 , 青 雀 黃 龍 之 舳 。 虹 銷 雨 霽 , 彩 徹 區 明 。 落 霞 與 孤 鶩 齊 飛 , 秋 水 共 長 天 一 色 。 漁 舟 唱 晚 , 響 窮 彭 蠡 之 濱 ; 雁 陣 驚 寒 , 聲 斷 衡 陽 之 浦 。



遙 襟 甫 暢 , 逸 興 遄 飛 。 爽 籟 發 而 清 風 生 , 纖 歌 凝 而 白 雲 遏 。 睢 園 綠 竹 , 氣 淩 彭 澤 之 樽 ; 鄴 水 朱 華 , 光 照 臨 川 之 筆 。 四 美 具 , 二 難 并 。 窮 睇 眄 於 中 天 , 極 娛 遊 於 暇 日 。 天 高 地 迥 , 覺 宇 宙 之 無 窮 ; 興 盡 悲 來 , 識 盈 虛 之 有 數 。 望 長 安 於 日 下 , 指 吳 會 於 雲 間 。 地 勢 極 而 南 溟 深 , 天 柱 高 而 北 辰 遠 。 關 山 難 越 , 誰 悲 失 路 之 人 。 萍 水 相 逢 , 盡 是 他 鄉 之 客 。 懷 帝 閽 而 不 見 , 奉 宣 室 以 何 年 。



嗟 乎 ! 時 運 不 齊 , 命 途 多 舛 。 馮 唐 易 老 , 李 廣 難 封 。 屈 賈 誼 於 長 沙 , 非 無 聖 主 ; 竄 梁 鴻 於 海 曲 , 豈 乏 明 時 。 所 賴 君 子 安 貧 , 達 人 知 命 。 老 當 益 壯 , 寧 移 白 首 之 心 ; 窮 且 益 堅 , 不 墜 青 雲 之 志 。 酌 貪 泉 而 覺 爽 , 處 涸 轍 而 猶 懽 。 北 海 雖 賒 , 扶 搖 可 接 ; 東 隅 已 逝 , 桑 榆 非 晚 。 孟 嘗 高 潔 , 空 懷 報 國 之 情 ; 阮 籍 猖 狂 , 豈 效 窮 途 之 哭 。



勃 三 尺 微 命 , 一 介 書 生 。 無 路 請 纓 , 等 終 軍 之 弱 冠 ; 有 懷 投 筆 , 慕 宗 愨 之 長 風 。 舍 簪 笏 於 百 齡 , 奉 晨 昏 於 萬 里 。 非 謝 家 之 寶 樹 , 接 孟 氏 之 芳 鄰 。 他 日 趨 庭 , 叨 陪 鯉 對 ; 今 晨 捧 袂 , 喜 托 龍 門 。 楊 意 不 逢 , 撫 凌 雲 而 自 惜 ; 鍾 期 既 遇 , 奏 流 水 以 何 慚 。



嗚 呼 ! 勝 地 不 常 , 盛 筵 難 再 。 蘭 亭 已 矣 , 梓 澤 邱 墟 。 臨 別 贈 言 , 幸 承 恩 於 偉 餞 ; 登 高 作 賦 , 是 所 望 於 群 公 。 敢 竭 鄙 誠 , 恭 疏 短 引 。 一 言 均 賦 , 四 韻 俱 成 。 請 灑 潘 江 , 各 傾 陸 海 云 爾 。



滕 王 高 閣 臨 江 渚 , 佩 玉 鳴 鸞 罷 歌 舞 。 畫 棟 朝 飛 南 浦 雲 , 珠 簾 暮 捲 西 山 雨 。 閒 雲 潭 影 日 悠 悠 , 物 換 星 移 幾 度 秋 。 閣 中 帝 子 今 何 在 , 檻 外 長 江 空 自 流 。

中國書法欣賞與書寫

http://www.bamboo.hc.edu.tw/course/session11/syllabus/art/93a-7105.html

史記 鴻門會(項羽本紀)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嚮坐,亞父南嚮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嚮坐,張良西嚮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士仆他,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侍大王來。故遺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閒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左傳 丁酉十年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遂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 轉徙於江湖間。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 ,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闇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 近邀相見,添酒迴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 限事,輕攏慢撚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 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 ,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闇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 刀鎗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人秋月白。



 



沈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 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 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 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 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 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 獨傾。豈無山砍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 言良久立,卻坐促絃絃轉急;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溼。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冉冉狐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几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十六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睎。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十八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